答辩公告
论文题目 |
习近平教师观研究 |
答辩人 |
冯誉萱 |
指导教师 |
刘克利教授 |
答辩委员会 主席 |
吴增礼教授 |
学科专业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答辩地点 |
学院313教室 |
答辩时间 |
11月19日 14:30 |
学位论文简介
本研究在合理继承和扬弃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系统的、辩证的、结构的研究思维,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文本挖掘相结合的方法等,立足经典文献论述和习近平关于教育和教师的系列重要论述,构建分析习近平教师观的理论框架,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是分析“习近平教师观”的生成逻辑。本文认为,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这四方面的要素,相互渗透和彼此影响产生的合力作用,为习近平教师观形成、发展提供了条件,共同构筑了其生成的脉络,系统梳理、深刻阐释其生成逻辑,对于深刻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内涵、科学体系、精神实质、思想张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是对“习近平教师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本研究认为,习近平教师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师阐发的一系列新观点、新命题和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教师观既是其个人从政实践探索的产物,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内容涵盖教师使命观、教师素养观、师德建设观、教师教育观、教师评价观、教师发展观等方面。
三是构筑起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教师篇”的内容分析框架。教师使命观阐述了教师作为国家意志代言人肩负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责任;师德建设观以“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为基准,指明教师应当以德立身、立学和施教;教师素养观描绘了以德为首、具有综合素养的“四有好老师”“四有引路人”的样貌;教师教育观坚持“受教育者先受教育”,育人先育己,搭建教师培养培训和坚持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体系;教师评价观主张发挥好教育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引导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和本职工作;教师发展观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使教师成为最令人羡慕的职业,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
主要学术成果
[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历史考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02)(CSSCI,导师第一作者,个人第二作者;本文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7)全文转载)
[2]公费定向师范教育协同:价值、经验与需要[J].大学教育科学,2019(05)(CSSCI,本人第一作者,导师第二作者)
[3]“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伦理:从他者型塑转向自由审美[J].中国电化教育,2017(08)(CSSCI,导师第一作者,个人第二作者;本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8,(01)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