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文创扶贫地 访一线扶贫人 谋乡村振兴略
Part 1:文创扶贫,让世界听见花瑶的声音
雨雾朦胧,花瑶情深。2019年7月12日上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美新老师带领的暑期调研团队来到了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的花瑶花文创基地,团队一行人将在此调研参观花瑶花文创扶贫项目。调研过程中,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张朵朵老师从花瑶历史、花瑶服饰设计、花瑶挑花工艺制作三个方面向调研小组成员介绍了花瑶挑花的基本概况,并向调研小组展示了湖南大学设计学院与当地居民联合设计的带有花瑶挑花图案的相机带、手机壳、挑花包装袋等精美的文创设计产品,深深吸引了小组成员。

近年来,湖南大学定点帮扶隆回县,在当地推进“文创+扶贫”项目,将挑花、茶叶、米酒、富硒大米等特色产品打造成文创品,来自瑶乡的文创品不仅走出了大山,还登上了米兰世博会、巴黎博览会和北京国际设计周等重大展会,“文创+扶贫”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切实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同时,参与式的合作方式也促进了当地居民的产业创新意识、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主意识的提升,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当非遗遇上设计,当文创遇上扶贫,花瑶花文创产品已经成为文创公益精准扶贫的典型代表,为乡村产业的发展、乡村文化价值的延续与传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Part 2:驻村扶贫,致敬扶贫路上“最可爱的人”
驻村扶贫,情深缘深。7月12日下午,调研组成员在调研途中偶然遇到了湖南大学原定点扶贫工作办公室主任李飞龙老师,小组成员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对李飞龙老师做了专题访问,李老师热情地向调研组成员介绍了其在白水洞村的定点扶贫工作情况及个人心得体会。
李老师介绍到,当他2014年初次进入虎形山地区,就被当地的美景与独特的花瑶民俗所吸引,与此同时,也被当地贫困户的生活状况所震惊。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开展驻村扶贫,如何实现脱贫致富,这一系列的问题深深萦绕在李老师的心头。他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过调查研究,李老师了解到白水洞村日照时间长,灌溉用水充足,其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白水洞村土壤中硒含量适宜且无重金属污染,就决定利用虎形山高寒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将白水洞村作为“定制农业”与“定制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地,开展高山富硒水稻种植实验。但这个项目实施起来并不顺利,面对一个外来扶贫干部,面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项目,当地村民和基层干部并不看好,只有十余人认可支持。面对重重困境,李老师并未退缩,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农户种植风险,他联络了十余名热心人士,按出资、出人、出力的“三出”原则以众筹资金的方式种植富硒大米。与此同时,还安排隆回县文化馆的专业人士到白水洞村开展接待礼仪在内的诸多非遗项目的表演培训,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娱活动,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并指导贫困户改建农家乐,提高接待能力。特别地,李老师强调,在扶贫产业项目的发展过程中要做到换位思考,贫困地区群众风险承担能力弱,资源获取与配置能力不强,在引入与实施扶贫项目时,要紧密结合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与特色,高度重视项目的可操作性,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重点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为贫困地区打造可行的产业发展道路。李老师表示,通过定制农业与定制旅游项目的实施,现今的白水洞村已有十余家农家乐,形成了梯田、民居等10多处旅游景点,接待游客人数年年攀升,村民的收入也处于不断提升的阶段,村里的整体风貌也大有改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调研团队成员都深知,白水洞能有今日之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离不开像李老师这样扎根基层、兢兢业业的扶贫驻村干部的辛勤付出,也不离开当地百姓的勤劳努力,是各方众志成城、协同奋斗的结果。
在访谈渐入尾声时,李老师指着角落里的一张沙发说道:“这是我当年经常睡的沙发,每次工作累了就会在这座沙发上歇一会。”望着当年睡过的沙发,回首这些年在白水洞的扶贫工作经历,李老师感慨道:“我认为定点扶贫是一项非常好的政策,一是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片新天地,高校基于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与特色需求,可以凝练出一批科研项目;同时通过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心创业,也能锻炼个人才干,提升个人本领。未来,希望能有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于基层工作中,为乡村振兴注入年轻活力、贡献青春力量!”调研团队成员听罢都深有感触,对李老师更是充满敬意。

一天的行程丰富且充实,通过走访调研花瑶扶贫文创项目、专访扶贫驻村干部,调研组成员了解到特色扶贫产业的发展概况,体会到了白水洞村的风土人情,切实感受到了精准扶贫政策在白水洞村的落实及湖南大学为白水洞村的脱贫致富所贡献的力量。接下来,团队一行人将继续在白水洞村走访入户,调研实践,乡村振兴的大道,也有望看到这一行人的身影!